新文化運動可分為兩階段,由1915年《青年雜誌》舒辦,至1919年五四運動期
間,主要是著力攻擊舊傳統及傳入歐美的民主科學;在五四運動以後至1923年,共產
主義的輸入佔據重要位置,並隨次展開了多場思想論戰。
第一階段
(一)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次年9月改名為《新青年》,同年
《新青年》的編輯部遷往北京,由北大學者及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劉復、沈尹默、錢
玄同輪流主編,使這份原為宣揚思想解放的雜誌,成為學術界的交流基地,並領導了新文
化運動的開展。陳獨秀在《新青年》的創刊號發表了〈敬告青年〉,力倡青年人要關注國
事,負起振興中國的責任,戰勝舊社會及舊傳統,進而向青年說明國民應有的六種原則。
陳氐等提倡人權、自主、科學;希望青年人拋除舊思想、文化的羈絆。此外,《新青年》
還積極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成立倡議新文化的組織,如武昌的互助社、北京的國民雜誌
等,積極鼓吹社會革命,冀求創出新文化。
(二)新文化運動的主張及思想
新文化運動的目標是「破舊立新」,其內容亦可按這兩方面說明:
(1)破舊:破除中國固有傳統
1915年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以歐洲歷史發展為例,說明若要建立現代社
會,必須與傳統的、古老的文化告別。他認為中國固有傳統是實行現代化的絆腳石,而中
國舊傳統是以儒家學說為主,故提倡最力的是「打倒孔家店」。當時甚至有學者認為,要
藉著去漢文來摒棄儒家之學,進而廢去傳統的倫理道德。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綱常名教被
認為是使個人難以自主,無法培養出現代國民理性的禍根,因此,共和政體與綱常倫理亦
不相容。
(2)立新:
(I)提倡「民主」、「科學」在破除傳統文化之餘,必須引入新的價值觀,以填補思想
真空,故陳獨秀力倡民主與科學,作為革新中國及取代舊文化的元素。中國應廢除傳統的
官僚政治,倣美、法的民主革命,實行真正的民主憲政。他們又強調「科學」,是要學習
西方的科學精神,運用正確的思考方法,認識自然和社會、破除舊迷信、盲從、武斷和偶
像崇拜,最終目的是要國民脫離「蒙昧時代」。
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民主」,不僅是指政治上的民主,而是包括思想及個性上的自由。
至於「科學」,除了純粹的自然科學外,亦指客觀分析和辨明真理的態度。
(II)倡導文學革命
胡適與陳獨秀皆欲以白話文作為新的文學內容,以新文學代替舊文學,最終達致「我
手寫我口」,使人人都明白文學作品的內容,提高文學的傳播效果及感染力。當時如魯迅、
劉半農等文學家,確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如魯迅的〈孔乙己〉、〈狂人日記〉,正是
實用文學的實踐。在這批年輕文學家倡導下,中國文學的發展亦進入了新階段。
(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
1)蔡元培
2)胡適
3)陳獨秀
第二階段
在五四運動後的第二階段,輸入的西學以馬克思主義為中心,並倡導者的觀點及言論
漸有分歧,引來三次大規模的論戰。
(一)共產主義的發展
五四運動前,已有共產主義傳入,但總體仍以民主、科學為主導。在五四後,全國出
版物增至四百種,介紹社會主義及十月革命的亦為數不少,甚而新文化運動先軀《新青
年》,亦變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隨著蘇俄宣佈放棄在華的特權,知識份子更普遍對
社會主義表示好感,出現討厭及研究社會主義的熱潮。
此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及張國燾
等,相繼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大力倡導馬列主義,並分別在各地成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機
構。
在馬克思主義團體的推動下,共產主義不斷發展。10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
以陳獨秀為書記。自此,共產主義正式在中國植根,對中國近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二)知識份子間的三次論戰
新文化運動後期,馬克思主義及其他不同流派凡西方思想不斷傳入,這些外來思想與中國
思想間;甚至不同派系的西方思想間,皆產生不相容的現象,終演成中國知識界三次大規
模的論戰。
1)「問題與主義」論戰(即「逐步改良」與「連根拔起」的爭論) 這次論戰以胡適及李
大釗為核心,實質代表著支持逐步改良的資產階級知識份子與激進馬克思主義者的論爭,
可說是西方學說間的派系之爭。
2)「科學與玄學」論戰(科學與人生觀問題) 因為當時崇尚科學實證,丁文江、胡適一
派居於優勢,論戰亦隨之結束,但科學派只是取得表面勝利,以當時對西方知識的理解程
度,科學實未能絕對地擊敗中國傳統哲學。
3)中國社會史論戰(1928-1931)
這次的論戰規模較,大特別的是並非左右之爭,爭論的全為馬克思的理論,標誌著馬克
思學說在這時期已達極盛。
綜觀以上三次爭論,可見新文化運動期間,知識界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中國人一
方面要學習西方(西化),一方面又要質問西方(因帝國主義對中的侵略),表現出複雜
的時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