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及歷史意義



1.正面影響

(一)文學方面

  白話文學成為學術主流,新文學家紛紛寫成白話文學,脫離固有的道德規範,不再以

「載道」為目標,創作空間大增,寫實、浪漫、人道主義紛起。
 

(二)思想方面

  新文化運動有助於對中國固有思想的解放,這情況可分為兩方面,其一為文學創造的

革新,其二為打破儒學獨尊的局面。中國哲學史的系統研究,視野已不局限於儒家思想與

經學方面。民國以來思想界的發達,可說是繼先秦以後,另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西方各種政治理論及哲學思想如共產主義、功利主義、實驗主義、無政府主義及自由

主義等,紛紛被引介到中國,既令國人耳目一新,也為學術研究開創了新路向。
 

(三)政治方面

(1)促成五四運動

  北京大學和《新青年》傳播的「民主」、「人權」、「科學」,以北大學生感受最

深,故當巴黎和會交涉失敗的消息傳到中國,以北大為首的五四運動立即爆發,運動的範

圍擴至推翻軍閥專政、反對辱國條約及爭取民主政治,使五四運動的影響迅速增大。

   此外,五四運動充分表現了一皇愛國精神,由此激發社會各階層的奮起和團結,並發展

出民主政治的要求,這一方面使青年認識到國家的主人不是政客和官僚,必須徹底地推行

民主,才能免於喪權辱國;另一方面,商人、工人及婦女也積極參與政治運動,形成普遍

的愛國心。

(2)共產主義盛行

  當時正值中國危難之際,知識份子又欣然趨新,欲從西方思想中求取救亡方案,結果

陳獨秀、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認定十月革命的共產主義經驗,可作為中國的借

鑒,因而大力倡導,掀起研究社會主義的熱潮。有助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植根,間接

影響今後中國政局的發展。
 

(四)社會方面

(1)解放社會

  新文化的倡導者,受西方平等觀念影響,提出許多解放婦女地位的主張,例如提倡婦

女有自由擇偶、擇業及參政等權利,令婦女的地位問題備受關注。五四運動後婦女積極參

與社會活動,爭取權益,社會地位隨之提高,從前加諸她們身上許多束縛,如三從四德、

盲婚啞嫁、纏足和守節等,皆在民初漸漸取消。

    此外,新文化運動提倡打破舊傳統;及宣揚西方式民主自由,亦使青年崇尚自由,不願

再受家庭約束,加速了傳統大家族制度的崩潰。

(2)加強群眾參與國事

  新文化運動積極鼓吹平民參與國事,激發了社會各階層的團結及奮起,貢獻社會及國

家。除了身負「使命感」的知識份子外,工人階級、商人階級,甚至剛解放出來的婦女團

體,亦扮演了重要的領導或推動的角色,社會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如在五四的時候,人民

團體示威遊行、罷工罷市等;再如國、共兩黨鬥爭中,不斷動員群眾,

亦表示平民階層的重要性。
 

(五)學術方面

(1)整理國故

  這主要由胡適提倡。而重新整理的方法有三:一是要有歷史的觀念;二是要有疑古的

態度;三是要做系統的研究。目的是要考出古文化的真偽,去掉歷代為國故附加的神話,

使其還以本來面目,擺脫長期封閉造成的自大心理。

(2)新史學觀

  從事新文化運動者,不斷介紹西洋思想及技術,令史學研究出現新方向。其中中央研

究院主持的考古工作,對古代遺跡的發掘,貢獻尤鉅,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陶文化、北京人

遺骸,山東境內黑陶文化。這些遺跡的發現,有助於了解史前時代。此外,在疑古風氣影

響下,顧頡剛著的《古史辨》,王國維據甲骨文考訂殷周史實,皆喚醒學者對古代史的重

新檢討。以上的工作,令新史觀慢慢產生,使後人對新古史的面貌及真偽有新的看法。

(3)哲學觀念的轉變

  美國哲學家杜威來華講學,使「實驗主義」成為一時風尚,如胡適倡導的「大膽假

設,小心求證」、「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精神。
 

2.負面影響

(一)促成學術界的分裂

  新文化運動大倡全面西化,中國傳統文化受極大衝擊,梁啟超及張君勱等較為穩重的

知識份子,便提出要保有及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反對胡適及陳獨秀等全盤西化。這

種對中國文化及西方思想取捨的分歧,形成學術界的大分裂。西學倡導者之間,亦有嚴重

的分歧。社會主義及資本主義的分歧,更使學術界出現兩大陣營,這明顯反映卞胡適與陳

獨秀身上。他們二人最初並肩作戰,提出文學改良的主張,但隨著胡適受實驗主義影響,

陳氏則推崇馬克思主義,兩人觀點相去漸遠。陳氏主張大規模改革社會,完全否定資本主

義,這與胡適的緩進改革大異。

(二)政治、文化運動走向激進之路

  盲目反對傳統,攻擊過去的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出現很大的混亂。但其實對西方文

化暸解並不深刻。結果加深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困難。

  新文化運動的參加者形式主義地對待文化問題,認為中國文化一切都壞,而西洋文化

一切都好,要求人們一切向西方學習。甚至有人指出廢除漢字、漢語,不讀中國書等極為

偏激的主張。這種態度是不能正確對待中國文化遺產,也不能正確解決西方文化與中國文

化的關係問題;相反的,它卻給人們帶來了民族自卑感的二惡劣影響。


Top of page